,

​中國推國家網路身份?「網號網證」制度恐進一步加深監控,上網都要有證號

中國公安部與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了《國家網路身份認證公共服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該文件提到,中國將為社會公眾統一簽發「網號」和「網證」,旨在為公民提供以法定身分證件資訊為基礎的真實身份登記和核驗服務。隨著「網號網證」的可能推行,這項新制度將對中國的數位生活產生深遠影響,引發了廣泛關注與討論。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

根據《徵求意見稿》,「網號」是與自然人身份資訊 一 對應的網路身份符號,由字母和數字組成,不含明文身份資訊;而「網證」則是承載網號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網路身份認證憑證。公民可以透過中國國家網路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台自願申領,並使用「網號」和「網證」登入網路平台,享受相關服務。

正面的論述是,推行網路身份認證方式出現變革,用戶在使用網路服務時,將有更多選擇的入口,甚至可能減少手機號碼等資訊的依賴,增強個人隱私保護。

官方文件表示:「基於國家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自然人在互聯網服務中依法需要登記、核驗真實身份信息時,可通過國家網絡身份認證 APP 自願申領並使用『網號』『網證』進行非明文登記、核驗,無需向互聯網平台等提供明文個人身份信息。由此,可以最大限度減少互聯網平台以落實『實名制』為由超範圍採集、留存公民個人信息。」

北京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胡凌指出,目前的網路身份認證主要依賴於手機號碼驗證,由電信運營商掌握用戶的真實身份信息。而「網號」「網證」則為用戶提供了一種新的選擇,其服務形態與公安部第一研究所承建的可信身份認證平台 (CTID) 相似,但又獨具特色。

胡凌表示,推行這一制度可能意味著手機號將不再是網路身份核驗的核心,用戶將能夠更安全地享受網路服務,減少個資洩露的風險。這一制度的推行還可能推動解決一些因認證成本高而難以實現的身份認證問題,如電信網路詐騙的追蹤和未成年人身份的有效核驗。

他認為,國家統一的網路身份認證基礎設施則能夠有效降低社會組織對成員認證的成本。

支持者認為,國家網路身份認證平台採用「靜態號碼+動態認證」的方式,通過動態二維碼等技術手段,進一步防止個資的洩露與冒用。

胡凌認為,現有的網路身份認證責任將部分從電信運營商和大廠平台轉移到國家網路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平台。這種變化不僅要求對身份信息的使用作出明確規定,還可能帶來一系列新的法律問題,例如犯罪者身份獲取程序等,需要進一步探究。

任何涉及個資的大規模政策都需要公眾的信任與接受度。

儘管制度是基於自願原則推行的,但公眾可能會對這種高度集中的身份認證系統產生疑慮,特別是擔心其可能被用於監控或限制個人行為。因此,透明的運作機制、明確的隱私保護措施以及強有力的監管體系,將是贏得公眾信任的關鍵。

不僅如此,如果國家網路身份認證平台成為所有網路服務的唯一入口,那麼其承擔的責任和風險將大幅增加。一旦該系統遭遇數據洩露或技術故障,可能對公民的數位生活造成廣泛影響。

無論如何,胡凌指出,實際上,碎片化的網路行為追蹤早已開始,「網號網證」的出現只是提供了一種低成本的便捷認證方式,而非對網路行為的全面監管。

(招標 DID 系統!台灣數位部 Web3 次世代網路服務開跑,公民數位皮夾不遠了?)

包含台灣在內,許多政府與組織都在發展相對隱私保護高的 DID (去中心化身份),它與「網號網證」這種中心化方案,何者比較好呢?

選擇中心化身份認證(如「網號」「網證」)可能更適合以下情況:

國內合規要求嚴格,且涉及政府服務、法律強制性要求的場景。
需要與國家級別的社會管理系統高度整合,如醫療、社保、教育等領域。
用戶群體廣泛,對技術採用的門檻要求較低。

選擇去中心化身份(DID)可能更適合以下情況:

用戶對隱私保護與數據自主權有較高要求,並希望減少政府或機構的數據控制。
應用場景具有全球化需求,跨越不同的國家和法律體系。
用戶技術能力較高,能夠管理自己的身份資訊和私鑰。

集中式和去中心化的身份認證系統各有其優勢和挑戰,未來兩者可能會在不同場景中並行存在,甚至在某些方面進行整合,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