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共同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 近期受訪談論對以太坊的未來願景、全球公共議題、俄烏戰爭的人道救助,呈現出他如何從技術創新進而延伸到人文關懷的行動。
Table of Contents
初訪中國與當地加密貨幣社群的萌芽
Vitalik 於 2014 年首次造訪中國並展開為期三週的訪問行程,拜訪了北京、上海、杭州及深圳的多個團隊,包括火幣、OKCoin 等交易所以及礦工。Vitalik 對當時中國區塊鏈的發展印象深刻,認為規模甚至超越美國。
2015 年,Vitalik 再次造訪中國並與萬向集團和 BitShares 執行長沈波等支持者密切合作,Vitalik 也回憶起萬向集團曾以 1.2 美元價格購買 41 萬顆以太幣 (ETH),不僅拯救了以太坊基金會的財務困境,也成為以太坊發展的關鍵助力。
比特幣的文化轉變,從多樣性到單一願景
Vitalik 回憶起早期的比特幣社群,他表示 2011 到 2013 年的支持者相當多元,有自由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等不同立場的人,也針對社會議題理性討論。但隨著以太坊的誕生和區塊大小之爭,比特幣社群逐漸走向分裂,最終形成以「數位黃金」為核心的單一願景。
Vitalik 指出,比特幣小區塊的支持者專注於將比特幣定位為「數位黃金」,並寄望將閃電網路作為支付層的解決方案。然而在實際操作上,閃電網路因為中心化和穩定性問題,發展相當緩慢。相對於以太坊對創新應用保持開放的態度,比特幣社群顯得過於保守。
以太坊與比特幣的文化差異,願景與價值的對比
Vitalik 將比特幣與以太坊的文化差異形容為價值觀的對比。他表示,比特幣持有者比較注重自身財富的增長,將重點放在比特幣的價格表現和資產保值。而以太坊社群則更關注在公共服務的發展,例如 DeFi、SocialFi 和全球合作。
他強調,以太坊的目標是建構一個全球共享的開放網路,透過智能合約來實現各種應用,並為未來技術提供更多可能性。他認為,這種對公共利益的投入,是以太坊能持續吸引用戶和開發者的主要原因。
區塊鏈的初心,自由與去中心化
Vitalik 認為以太坊的核心願景,用去中心化的「世界電腦」這個說法比較洽當。他提到,過去的應用程式大多依賴中心化伺服器來進行數據管理,但這樣會帶來價格壟斷、隱私風險,以及用戶控制權的問題。
而他與 Polkadot 共同創辦人 Gavin Wood 設法要用區塊鏈技術建立去中心化的資訊平台,進一步推動自由開源的理念。對於「以太坊是否是數位國家」的說法,他認為,以太坊應該專注於提供技術平台的中立,而不是介入太多公共政策領域。
俄烏戰爭的震撼與行動,從驚訝到投入
俄烏戰爭爆發時,讓 Vitalik 感到震撼。2022 年 2 月 24 日,他親眼目睹俄羅斯軍隊進攻烏克蘭,當天晚上就在推特上譴責戰爭,並迅速確認烏克蘭政府公佈的加密貨幣捐款地址是否正確。確認後 Vitalik 立刻捐款支援,並呼籲其他人也一起幫助烏克蘭。
之後,Vitalik 對布查大屠殺的新聞感到更加憤怒,於是再捐出 500 萬美元。他坦言,自己參與這場聲援後,可能再也沒辦法回到俄羅斯,一回去可能馬上被拘捕。他形容這段經歷是他人生的重大轉折,讓他從技術創新者轉變成積極參與全球人道議題的行動者。
區塊鏈的全球視野,邊緣地區的重要性
Vitalik 認為,區塊鏈的價值在於解決「信任」問題,特別是在金融系統不穩定的國家,像是阿根廷。他提到阿根廷長期受高通膨影響,民眾對法幣和銀行系統的信任幾乎崩壞,這時候區塊鏈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替代方案。
他也提到,區塊鏈是少數能跨越國界與文化的平台,能在不信任傳統金融或技術中心化的地區發揮作用,更表示區塊鏈的優勢在於能讓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平等地使用,而不受地理與政治的影響。
(Michael Saylor比特幣託管言論惹議,Vitalik:這不是加密貨幣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