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台灣花蓮發生大地震傳出嚴重災情,來自全球各地的物資與善款紛紛湧入,在這個過程當中,區塊鏈技術也在此次慈善賑災工作中發揮作用,為有需要的人帶來直接幫助。比如,全球最大虛擬資產交易所幣安 (Binance) 所設立的慈善機構「幣安慈善 (Binance Charity)」 很快地利用區塊鏈為災區用戶帶來援助。
幣安慈善在災害發生後幾天內隨即發佈,其將向災區用戶空投價值高達一百萬美元的 BNB (約合新台幣3千2百萬元)。所在地區的用戶只須完成相關身份驗證(KYC)或地址證明程序(POA)(註:其目的只是為了驗證該用戶確實屬於強震地區受影響者),即可以獲得最高 120 美元等值之 BNB 空投,此一舉措亦受到廣大社群的讚譽與肯定。
回顧過往,這是台灣非常罕見的一次利用區塊鏈進行賑災慈善的案例,然而憑藉幣安慈善這次善舉,其無疑向社會大眾展示了區塊鏈和虛擬資產的一大潛力與優勢,不再只有交易或投資用例,亦可讓捐款不須經過中介機構,得以更快速、低成本且金流透明的,直接將善款交付至受益人手中。這不僅是讓捐款者多一種捐款途徑,更可解決傳統慈善具有的一些痛點。
內容目錄
大眾為何對過去的捐款體系越來越不信任?
隨著網路數位科技的發展與普及化,災害發生的新聞得以傳播的更加快速,全球各地幾乎都能即時收到消息。
但光是從機構成立捐款帳戶、捐款者捐出款項、中介機構記帳處理、收款者的資料審核等,到最後的實際收到援助款項,整個過程往往都需要耗時數月甚至年。使用傳統金融服務的捐款體系,似乎沒有伴隨著科技進步讓金流效率提升太多。而這些等待的過程,往往也得耗費大量額外的時間及金錢成本。
慈善捐款在實際到達受捐贈者手上時的比例,通常因不同的慈善組織而異。根據 Charity Navigator 和 CharityWatch 等第三方評估機構提供的數據和報告,高效且透明的慈善組織通常會將 70% 到 90% 的捐款用於實際的計畫和受助者。然而,效率較低或透明度較差的組織,可能只有 50% 甚至更少的捐款能夠真正到達受助者手中。
在一些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地區,許多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可能很難取得銀行的服務,而無法即時收到這些援助善款,高昂的提領及轉帳手續費也是另一個潛在議題。除此之外,也時常傳出不知善款用途、沒有善款的使用明細、善款的去向不明等爭議。
以上種種問題,導致大眾對傳統捐款體系或方法逐漸失去信任、也嚴重降低了捐款者的意願;然而這些困境與難題,隨著區塊鏈以及虛擬資產的新科技之出現及應用,無疑為傳統慈善事業帶來了得以改進既有痛點的新契機。
數位捐贈解決了哪些問題?
虛擬資產的「數位捐贈」指的是捐款者透過區塊鏈運行的轉帳與交易形式,以虛擬資產進行慈善捐款。
捐贈者可以使用比特幣、以太幣、穩定幣或任何虛擬資產向機構或個人捐款。由於區塊鏈技術的公開透明、跨境傳輸、可追溯等先天之特性,其相對也解決了一些傳統捐贈最為人詬病的問題,例如:
透明度:有透明的金流與紀錄,利於捐款者追蹤金錢流向,解決了善款可能遭挪用或捲款的問題。
高效率:虛擬資產交易可以幾乎瞬間完成,當危機情況發生時可快速反應。區塊鏈 24 小時運作,捐款者與收款者再也不用等銀行開門才能操作。
通用性:根據當地監理制度之允許,虛擬資產通常可以被兌換成全球大多數當地貨幣或其他法幣,也能避免災難發生時,可能會有國家或地區性的貨幣貶值問題。
去中介:區塊鏈允許點對點 (C2C) 交易,無需中介。捐款者可以直接把善款交付給收款者,減少了中間人的管理成本與風險。
包容性:任何有網路的地方,不限資格、有基礎上網設備的人都可以受惠。
低成本:轉帳手續費遠低於銀行的跨國轉帳服務。
在應用場景方面,隨著區塊鏈和虛擬資產技術逐漸成熟,我們亦可以看到其更被廣泛應在不同情境之下,如公眾募資、教育基金、人道救援、戰爭庇護、自然災害等不同需求。以下,我們則以業界最具代表性的幣安慈善為例,探索其如何利用這項新技術為慈善事業帶來新的嘗試與改變。
科技為慈善帶來革新!區塊鏈捐款帳本:公開、透明、不可竄改
過去的慈善捐款流程,通常都是中介機構透過銀行收到款項後,自行決定款項的使用與分配,事後再擬一份報告公佈。對於捐款者而言,他們既沒有權力也沒有管道能看到實際的轉帳紀錄,只能被動選擇相信這份「人工記帳」的財務報告,例如總共收到的金額、預算的分配、實際捐出的金額、中介機構的人事費等。
由於整個過程都是封閉且非即時的,因此也更容易存在資訊落差與篡改的可能性,而區塊鏈本身就是被設計為一個「公開、透明、不可竄改」的交易網路,因此也更適合作為慈善捐款的帳本系統。
對於捐贈者來說,可公開查閱與驗證之紀錄,更能夠感受到自己的善意被實踐,也會進一步促進人們的捐款意願。
譬如由幣安慈善 (Binance Charity) 在新冠疫情期間所發起的 Crypto Against COVID 活動,其捐贈紀錄功能即記錄於區塊鏈之上,每當幣安慈善收到捐款時,不論捐贈者是使用任何幣種或透過金融卡,網頁平台都會顯示該區塊鏈交易 ID (TXID) 的捐款確認證明,並且會即時自動更新,使得捐款者隨時都能清楚看到完整的金/幣流,了解自己的善款最終流向何處。憑藉區塊鏈的技術,將可以為慈善事業帶來前所未有的透明度。
戰爭及災難發生之時,難民還有辦法帶上現金嗎?
2022 年烏克蘭戰爭造成近年來最大規模的難民人數,超過 1,200 萬名烏克蘭人被迫離開家園。 戰爭爆發後不久,在烏克蘭政府號召下,加密社群也立即採取行動,在幾個月內就募得超過 1 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善款,幣安慈善也捐贈了 1,000 萬美元用於人道救援。
然而,僅管現金介入救助 (CBI) 有其必要性,但這種方式在執行上也會面臨到許多局限,包括救助時機、不易攜帶和高額銀行費用等問題。當人們在逃難時,身上不太可能帶上一堆現金,而銀行通常也不會願意在戰爭區提供服務,加上許多地區的交通會被阻隔等,更使得現金取得或使用上有其限制。
在此之下,幣安慈善接連推出「幣安難民卡」和加密貨幣基礎金援計畫「加密貨幣現金計畫」(Crypto-to-Cash),為 15,000 名難民提供每月 75 美元 BUSD 穩定幣的緊急金融援助,總共為期三個月,依據方案的不同,受援助者可直接使用難民片在網路和實體商店進行日常交易,或可使用銀行發行的Visa或MasterCard等方式來運用這筆款項。
烏克蘭本地慈善 Palianytsia 計畫共同創辦人 Anton Kosheliev 便指出,過去許多的流離失所者都曾向聯合國計畫申請生活費補助 ,但經過繁雜緩慢的撥款手續,都得等上兩個月後才陸續收到;而幣安慈善該計畫,在身份驗證通過後一週內即可收到,也為難民提供了最即時的金援救助。此一案例,也再次彰顯了區塊鏈和虛擬資產在面臨各種緊急危難之時,其所能帶來的價值。
不僅是全球最大交易所,也是數位捐贈的推廣者 — 幣安慈善 Binance Charity
幣安慈善 Binance Charity 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多年來不斷努力透過區塊鏈提出社會變革的解決方案,致力於建立一個使用 Web3 技術作為慈善力量的未來。在全球世界各地,不僅是直接的金錢援助,也嘗試了許多業內首創的技術及應用,為得就是尋找出慈善捐贈的最佳模式。
僅在 2023 年,幣安慈善向全世界捐贈了 790 萬美元,惠及了橫跨五大洲、 17 個國家的生活與未來。例如在土耳其中南部的大地震後發起的緊急空投,和後續重建工作的捐贈,以及摩洛哥或利比亞的天然災害中,皆可以看到幣安慈善的身影。
教育,也是幣安慈善關注重點之一。作為區塊鏈產業的技術領導者,幣安深信在現今的數位時代,數位金融知識不僅是求職者必備的技能,也是培育未來技術領袖的重要基礎,因此也致力於提供教育基金與學習資源,包括為全球許多弱勢群體或貧困家庭設立獎學金。
讓虛擬資產更加普及,數位捐贈的益處才能擴散開來
總而言之,其實虛擬資產的數位捐贈優勢已逐漸受到重視,許多國際的人權組職都已經在實行相關區塊鏈計畫,包含世界糧食計劃署 (World Food Program)、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UNICEF) 和樂施會 (Oxfam)。聯合國開發計劃署 UNDP 2023 年的報告也指出,數位資產對開發中國家有極大的協助發展潛力,並特別提及幣安慈善在全球虛擬資產援助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例如:開發了快速且低成本的現金轉帳,支援超過 2,200 名南蘇丹難民以及烏干達永貝區的微型創業家戶。在非洲大多數人口皆無銀行的地區,達成了普惠金融帶來實質經濟改善,加速供應鏈的金流、提高跨國界交易效益、保護非洲家戶免受歷史高通膨現象所害。
我們或許可以想像,幾年後虛擬資產已成為大多數人日常生活的金融選項,某天突然得知世界的另一端發生災難需要援助時,我們只需要拿起手機即可馬上捐出善款,收益人收到捐款後也不用再匯兌或出金,可以直接用於日常支付。捐款者還能即時看到捐款地址的金額是否已達標、清楚他們如何分配預算、知道他們實際撥出了多少款項等。
然而不可諱言地,技術的落地有賴於更多實際的應用,一切的前提依然是得先讓虛擬資產更加普及化,才能進一步將其效益擴散開來。儘管我們距離普及仍有一段距離,但隨著Web3技術的潛能不斷被發掘、認可,或許某一天區塊鏈所欲達成普惠金融理想終能實現,而慈善,或許就是一個最佳的起點。